犹太王大卫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常常会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的不幸。阅读《活着》时,我不断安慰道命运蹉跎的主人公,也告诉我:一切都会过去,得向前看。
但其实一切都不会过去。它们永远存在。不幸与痛苦只是改变外表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
可以从记载百年家族史的《百年孤独》中发现,一切都是周而复始,一切都在循环之中。从相同的人名,到相似的性格,到一件件事情都开始重蹈覆辙。一代的何塞因为斗鸡事件,离开了故土创立了马孔多。妻子乌尔苏拉将其视为一个句号,她一心想要经营好这片新土地。但她看到后代将一只斗鸡领回家中,诚惶诚恐,她发现历史的重复,她害怕罪恶的源泉再次捣毁了家族的平静,不留余地的命令将斗鸡扔出。
还有契诃夫笔下的一个个悲惨的底层人民形象。对于那些永远被囚禁在压迫的牢笼的人们,读者在深感同情时,也往往会评价他们缺乏反抗的勇气。但那些真正去斗争的人物呢?比如《新娘》中的娜嘉,书中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尾:她突破婚约的阻力,离开安逸的家,扑身到革命激流中去。我们会用许多美好的词形容她,但在讨论人物能否反抗成功时,却有一份犹豫。时代背景的阻力太大了,水至清则无鱼,当罪恶成为人间正道时,监狱或许才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归宿。婚约的事情过去了,但还有别的在前面等待:独自一人衣食住行成为了麻烦,若是打工挣钱,便又再次受到压迫与剥削,还有许多针对女性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得而知。仔细算来,事情并没有过去。
一切事情都像病毒一样,鼠疫过去了但还有新冠。上个世纪书本内容的场景放到现在,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一切都不会过去。两件事情之间会有一段空白期,我们在与自己和解,与自己休战。
所以即使知道了结果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智慧,去改变,延长这段空白期。而思想上的启蒙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假设,我们只有科技上的进步,类似手机。在过去车马邮件都慢,相隔两地便是久久远远,我们感谢互联网,感谢手机,缩短了联系的时间成本。但现在却常常抱怨,反而是手机把人和人越拉越远。我们成了移动U盘,成了信息的载体。随着社会素质的提高,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也应相适应。
从安慰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到逐渐明白“一切都不会过去”,我们不断思索,或许一切从未存在过或是别的。踏入思潮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