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岳致呈 王开智 北京报道
初春的北京,胡同里的老树抽出新芽。我们面对《三叉戟》作者吕铮,不过,他正努力“撕掉”这个标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大家面对面”栏目记者在北京专访作家吕铮)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很多人忙着给自己树立一个能记得住的名头,吕铮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他会想重构大家对自己的印象?吕铮坦言,自己不过是个不认命的说书人,现在正在文学江湖中,披荆斩棘。
回想起创作之初,吕铮满心笃定自己能写出特别棒的故事。事实证明,他堪称高产作家,22年间产出21部作品。
可当创作技术驾轻就熟,各类话题信手拈来,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突破?对于创作者来说,高产有时并非全然是好事,反而像一记警钟。当创作成为惯性操作,“熟悉”就成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三叉戟》无疑是吕铮创作生涯的高光之作,它成就了吕铮,但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他的更多可能性。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吕铮有着极为清晰的自我认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习惯制定细致的计划。哪怕是旅行,他都要提前做好攻略,详细到预订好饭馆。连我们出差采访前,他也早早发来详细的乘车路线。
谈及正在创作的小说时,吕铮充满激情,滔滔不绝,讲述故事的主角,讲述不断反转的情节。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对于创作纯粹而炽热的追求。

(吕铮谈写作的初心)
采访中最难得的,是共鸣的瞬间。人到中年,面对熟悉、重复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如何选择?
吕铮的经历,折射出许多人共有的困惑。他主动按下暂停键,就像猎人重新校准准星,他选择重新出发,重返初心。毕竟,一味重复创作,再热忱也终究会被消磨。吕铮的选择,或许给出一种答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