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山区的云浮市,一场以“绿”为笔的生态实践正悄然改写乡村的底色,描绘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美丽画卷。自2024年广东省部署乡村绿化工作以来,云浮市累计建设主题林3312个,2025年已种植胸径3厘米以上乔木139.9万株,任务完成率达九成。从“先锋林”“青年林”到“侨心林”“冠军林”,这些主题林不仅为乡村披上绿装,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闲置地”到“绿美园”
从云城区的“先锋林”到郁南县的“青年林+”,从罗定市的“人大代表林”到新兴县的“经济型绿化”,云浮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主题林建设串联起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群众共富的多元叙事,推动全民植绿热情持续高涨。
在云城区云城街道新中村,基层党组织成为“绿色引擎”——村党总支部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动员村民清拆危旧房屋45间,腾挪出绿化空间,实现“闲置地变绿美园”的生态蝶变;村集体对接共建单位发起主题林“吹哨”营建活动,发动干部群众680余人次,筹集帮扶资金30万元,种植嘉宝果树、紫花风铃木等苗木3300余株,建成“先锋林”“青年林”“巾帼林”等主题林6个。

云城区云城街道新中村的职工林。
云安区富林镇则创新“双拥+生态”模式,由入伍新兵种植紫花风铃木,打造“民兵林”,形成“国防教育+生态建设”的双效场景。

云安区富林镇高一村连心湖的民兵林。
在罗定市,该市人大通过发放倡议书,动员各级人大代表捐款植树,建成400亩21个“人大代表林”。

罗定市人大代表主题林植树现场。
新兴县天堂镇以“党旗插在一线,党员冲锋在前”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在各村营建主题林。其中,西震村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共育“先锋林”“乡贤林”“友谊林”等主题林5个,种植凤凰木、火焰木、黄花风铃木等苗木530株,有效提升乡村风貌。

新兴县天堂镇西震村种植的先锋林。
走进郁南县平台镇古勉村,该村“党建强、生态美、村民富”的愿景以“青年林+”模式落地。通过打破地域壁垒,郁南县党委整合中山、云浮两地资源,组织百名青年志愿者在平台镇古勉新村旁种下黄花风铃木、沉香等苗木500株,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生态规划青年团”参与设计,青年企业家助力项目推进,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协同”的共建格局。

郁南县平台镇古勉村的青年林。
生态与经济双赢,赋能乡村发展
在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云浮市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郁南县平台镇依托中山对口帮扶协作,打造“云浮・中山青年绿美公园”,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种植沉香超200亩,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让绿色资源成为“聚宝盆”。新兴县东成镇布填村在主题林种植香荔、龙眼、紫荆花等经济树种与景观树种300株,实现“一树兴三产”,推动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出“绿树生金”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使云浮市的乡村绿化不仅提升了颜值,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兴县东成镇布填村下料自然村则以“经济型绿化+景观绿化”破题,种植香荔、龙眼、紫荆花等经济树种与景观树种300株,并依托香荔产业,实现“一树兴三产”(种植、加工、文旅融合),探索“绿树生金”的乡村振兴范式。
创新举措,持续巩固绿化成果
为确保主题林建设稳步推进,云浮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方面,创新组建乡村绿化土地植绿“1+1+1+1”工作队,深入全市8168个自然村,逐村摸排可植绿土地,与村民沟通土地属性和拟种植树种,形成详细的登记表,为共建、捐建的单位、企业、个人提供依据,实现供需对接。

罗定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消防救援大队组织党员干部到太平镇双角村开展“推进绿美罗定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
目前,已摸排出绿化点位8.1万个,可植绿面积超1.5万亩。另一方面,创新管护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与积分激励,确保主题林的后期管护效果。党员、村干部、“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队员等组成网格员,按责任片区定期开展浇水、除草等管护工作并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使云浮市的主题林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更为其他地区的乡村绿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罗定市龙湾镇开展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
从党建引领到生态与经济双赢,从创新举措到持续巩固,云浮市主题林建设已成为推动生态、经济与文明发展的标杆,展现出基层党组织引领力、社会协同力与群众创造力的强大力量。云浮市用行动证明,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党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深度融合,乡村便能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孕育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