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 郭思琪 吴诗榕
这个母亲节,福州鼓楼区东大社区的郑丽玲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束玫瑰花和一声“郑妈妈”。6年来,这位社区主任用母爱温暖了一个留守男孩的童年,直到孩子与母亲真正团圆。
在母亲林晴(化名)离家务工的头几年,儿子小宇(化名)独自面对奶奶的离世、同学的嘲笑时,总会给郑丽玲打电话,郑丽玲也都会赶到他身边,陪他吃饭,让自己的小孩陪他玩,还让小宇告诉同学们,他的妈妈是社区主任。就这样,郑丽玲当了6年的“临时妈妈”。在这份母爱的影响下,邻居阿姨常做小宇爱吃的饺子,就连门卫大爷也为小宇在保安室搭了张床,哄他入睡......今年母亲节前夕,小宇终于与妈妈真正团圆了。
“他的妈妈是社区主任”
“我心疼这孩子,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就像亲母子。”郑丽玲回想起与小宇的初见,颇有感悟。2019年,8岁的小宇(化名)随年迈的奶奶搬到东大社区。郑丽玲第一次见到他们时,孩子衣衫不整,奶奶佝偻着背。得知小宇父亲早逝、母亲在外打工失联,郑丽玲主动当起了“临时妈妈”:带草莓来看他、协调就近入学,甚至让儿子陪他玩耍。当同学嘲笑小宇“没妈妈”时,郑丽玲抱着他说:“告诉他们,你妈妈是社区主任。”
2021年,小宇奶奶离世。那晚,郑丽玲赶到时,发现孩子把自己裹在被子里哭泣。她立即联系门卫梅叔,在保安室搭了张床,讲故事哄他入睡。
“妈妈,我想你了”
奶奶离去后,郑丽玲决定要联系上小宇的母亲林晴,几经周折后,终于拿到了一个电话。离开时小宇才5岁,再联系时,电话那头是长时间的沉默。“小宇,这是妈妈呀,叫妈妈。”郑丽玲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小宇心门的匣子。
随着通话次数的加深,小宇对林晴的依恋也越来越深。2022年,郑丽玲带着小宇见到了4年未见的林晴。除了电话外,林晴还写信表达对郑丽玲的感谢。从第一封信里的“孩子还那么小,他一个人该怎么过”到“真的太感谢您对小宇的照顾和陪伴,让我可以安心,您的付出我记在心里,您的恩情我永远记在心中”,一封封来自林晴的信成了一面面送给郑丽玲的“锦旗”。
因工作原因,林晴无法即刻回家,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回家的那刻。后来的3年间,郑丽玲继续担任着“临时”母亲的角色,每年都给小宇买生日蛋糕。“我妈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给我买过蛋糕了。”看到蛋糕上漂亮的奶油裱花时,小宇脸上的惊喜,是郑丽玲永远难忘的。
“这是我和两个妈妈的第一个母亲节”
今天——母亲节前一天——林晴归家见到了小宇。“他牵着我回家后,像个小大人一样。”林晴说,“小宇一会说,卧室得先收拾出来,这样晚上有地方睡觉,一会说,厨房得添个电饭煲,还想着家里得牵个宽带。”林晴看着“小大人”一样的小宇,心中满是心疼,既欣慰又心酸:“他越懂事,我越觉得对不起他。”
“以后我就留在小宇身边,不走了。”为了给小宇更好的生活,林晴在家附近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早晚的时间能空出来,接送小宇上下课。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小宇放学归来,手中还拿着两束鲜花。“这束向日葵送给妈妈,这束玫瑰花送给郑妈妈。”说完,他有点害羞,转身就要跑开。

小宇带着两支鲜花去找妈妈们
林晴接过向日葵,眼眶顿时湿润了。郑丽玲笑着拉住小宇说:“别跑呀,我们和小宇第一次过母亲节,就收到了这么棒的礼物,必须得合个影!”她温柔地把小宇拉到身边。随着快门“咔嚓”一声,他们的身影被永远定格,小宇站在两位妈妈中间,笑眯了眼睛。
编辑:潘泽彦
审核: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