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正午时分,社区食堂里灶台炒勺翻飞,餐盘叮当作响,氤氲饭菜香中,银发老人与年轻白领在智能结算台前相视一笑。眼下,南京正通过整合利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市场化餐饮企业等各类资源开展助餐服务。截至今年2月,全市已借力建设869个城市助餐点、农村604个,其中依托市场餐饮主体挂牌58个。从满足老年人“一日两餐”的基础需求,到打造覆盖全龄段的“家门口幸福港湾”,南京社区食堂正升级为“幸福食堂”。在这里,一蔬一饭滋养着银发族的晚年时光,一汤一羹熨帖着上班族的快节奏生活,一盘一箸串联起三代人的欢声笑语。

“花样”菜品暖胃更暖心
上午11点,建邺区金穗花园社区食堂内,50道热气腾腾的菜肴整齐码放在保温台上,糖醋排骨泛着油亮的光泽,清炒芦笋翠色欲滴,韭黄炒蛋香气扑鼻。75岁的李阿姨端着餐盘,一边挑选菜品一边感叹:“想吃啥就夹啥,一顿才花10块5,我和老伴再也不用凑合剩菜了!”这家2024年10月开业的建邺区首家自助餐式社区食堂和全区首家银联云闪付支付试点,凭借“每天现炒近60道菜、荤素自由搭配”的特色,迅速成为周边居民的“网红打卡地”。
在江宁区龙西公寓附近的幸福园社区食堂,四菜一汤的15元套餐吸引了不少年轻上班族。玻璃窗口内,回锅肉滋滋作响,肉末蒸蛋嫩滑诱人,玉米粒与空心菜的清爽搭配让附近幼师王女士频频光顾:“外面一份快餐至少20多元,这里荤素搭配才15元,关键食材看得见、吃得放心!”食堂负责人介绍,除了固定套餐,还有不少类似酸菜鱼等现点现做的“网红菜”满足年轻人多样化需求。
社会力量的加入让社区食堂的“花样”更加丰富。位于建邺区双闸街道的江湾社区食堂,由社会餐饮企业“坤晨生鲜”运营,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梅干菜烧肉、三鲜蟹黄鱼圆等20余道菜品每日更新。74岁的陈奶奶端着刚刷脸结算的餐盘算起账:“红烧肉加青椒肉丝才17块,比市场价便宜!”这里配备智能结算系统,与南京市民卡结算中心联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在结算时可以自动减免政府补贴的费用,同时还设立了智慧银发顾问站,开发上线了养老服务顾问系统,老人就餐间隙可通过触屏查询养老政策等。
“社区食堂既要留住老传统,也要玩出新创意。”“社区食堂要做到花样多,满足不同人的就餐需求。”不少社区食堂负责人纷纷表示,他们引入社会餐饮团队,严格把控食材采购与消杀流程,同时推出银联云闪付、刷脸支付等智能服务,让居民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在栖霞区丁家庄栖彩食堂,轻食套餐的研发计划已提上日程,未来将满足健身人群的低脂需求。
“全龄友好”圈粉上班族
4月初,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小行社区的老少居民,迎来了社区食堂的开门纳客,260平方米的食堂每逢饭点就被蜂拥而至的居民围得水泄不通,每顿20多道明档现炒的菜肴物美价廉、新鲜可口,往往让打菜师傅忙得不可开交。

除考虑为周边老年居民及新就业群体提供中餐服务,社区也考虑到在外打拼的中青年下班时,可以路过食堂顺带把“现成的晚餐”带回家。王先生家住名城世家,在软件谷上班,他说:“我们夫妻俩都是上班族,以前晚饭不是随便对付,就是吃外卖,没想到社区食堂的味道这么好,今后晚饭有着落了。”
大荤5—10元、小荤3元、蔬菜2元,每天还有一道1元的特价菜,老年人还有相应的价格折扣,这家名为“小米行大食堂”的社区食堂,一下子成了老少居民的心头好,开业当天就出餐300多份。
小行社区党委书记谈宁介绍,食堂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的小行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中转站与集散地,被人们称作“米行”,为与附近的米行大街(现雨花路)区分,又有了“小米行”之名。把社区食堂命名“小米行”,是对历史的致敬。根据试运营的火爆情况,社区食堂又开启了“早餐供应计划”筹备行动。同时,针对双职工家庭需求,食堂正积极开发线上订餐系统与团体配送服务。
从最初的为社区困难老人提供家门口就餐服务,我市的社区食堂已逐渐“晋级”为“全龄友好型”。离“小米行”不远,紧挨着玻纤院住宅区,雨花台区首家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食堂——玻纤院社区食堂已平稳运行4个多月。
食堂负责人李媛媛介绍,经营社区食堂是本细水长流的账,食堂选择因地制宜,走“公益+市场”的运营路子。午餐有3个套餐,分别是12元、15元、18元,菜品平价、丰富成了食堂“招牌”,“午餐客流有150人左右,市场化就餐占比过半,这是盈利的关键。”10多块一顿饭有菜有肉,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吃。
很快,食堂又卖起早餐。早晨6点,食堂供应小米粥、豆浆、鲜肉包等12个品种,最便宜的茶叶蛋1.5元,贵的培根灌饼7元,早餐有时候能卖到300份。玻纤院社区食堂通过“全龄友好”扩大客流,对老年人实行政府补贴+阶梯定价,面向家庭推出儿童营养餐、家庭套餐,针对上班族定制商务套餐和下午茶。今年,食堂还将通过外卖、团餐等方式释放市场活力。
“精神驿站”托起“幸福时光”
在鼓楼区的大街小巷里,遍布着“家门口的食堂”,截至今年2月,该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银发助餐点已达162个,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区13个街道全年服务老年人超过60万人次。这些社区食堂不仅是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宝地”,还成为助力幸福指数提升的“精神乐园”。
崭新光亮的墙面、舒适度极高的全新餐桌椅、亮堂又不失温馨感的灯光……位于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永庆村小区10幢的携才中心厨房去年对内部环境进行了提档升级,雅致暖心的就餐“氛围感”瞬间拉满。在这里,居民们不仅能品尝卫生可口的饭菜,还能享受“精神大餐”。
每逢重大节日,中心厨房便贴合节日主题组织一系列的应景活动。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腊八粥……老人们亲自上手,学习烹饪制作中华美食,既学习了技能又促进邻里间的交流,让中心厨房成为联系情感的“交流之家”。
江湾社区食堂亦是如此。在这里,餐桌也是棋桌、棋盘,象棋、围棋等各类棋牌游戏道具一应俱全,在非供餐时间里可以向居民免费提供,为大家带来一个娱乐、茶叙的场地。
“城市社区食堂与乡村老年食堂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为社区内的老年人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养老支持,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华伟表示,食堂作为公共空间,还具有激发社区共同体意识和传承互帮互助精神的作用,南京正让社区食堂真正成为凝聚人气的邻里会客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于洁尘 王婷婷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