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
一场持续430多天的爱心接力
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因为要去医院做透析,每周二、四、六,71岁的钟玉兰都会推着81岁坐在轮椅上的老伴田维亮,往返于李湾站与安医一附院南区站,而两个车站工作人员的贴心守护,让这段就医路充满温情。
01
从李湾站到安医一附院南区站的
430天守护
“我已经接到轮椅乘客,客服岗准备!”“客服收到,马上护送轮椅乘客下垂梯进入站台,站台岗的坡道板可以准备了!”
7月1日傍晚5时许,位于轨道交通3号线“安医一附院南区站”C口垂梯处,值班员赵安琪通过手台向车控室报告,让其他岗位同事做好接力服务。
而他们口中的“轮椅乘客”,正是刚从医院做完透析准备回家的田维亮以及陪伴他的老伴钟玉兰。每周二、四、六,钟玉兰都要带着田维亮前往安医一附院南区做透析,而当天正好是周二。
3分钟后,经过安检、客服、站台等数个岗位的无缝对接,两位老人顺利进入站台。在站台岗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坡道板,田维亮的轮椅轻松进入列车车厢。
“谢谢你们。”在挥手朝车站工作人员道别后,钟玉兰和田维亮乘上列车驶向远方,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而此时,“李湾站”值班员钱娜娜已经收到了赵安琪的电话,早早在离无障碍电梯值站最近的14A处等待,她的手中正拿着一块坡道板。
每周三天,从“李湾站”进垂梯开始,到目的地“安医一附院南区站”出垂梯,初始站站务人员会提前通知抵达站站务人员,告知老人的车厢号,提前准备好坡道板在出站门等两位老人,再将他们护送出站……像这样的“接力守护”,两个站点的站务人员,坚持了430多天。

02
获悉老人“出行密码”后
他们搭建“爱心接力桥”
“多亏了这些孩子们,不然我一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钟玉兰感激地说道。她口中的“孩子们”,正是合肥轨道3号线李湾站和安医一附院南区站的工作人员。
在乘坐地铁的空档期,钟玉兰与记者攀谈起来。“老田2000年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每周三天需要去医院做透析。去年4月为了方便就医,我们搬到了李湾附近。”
她告诉记者,李湾离安医一附院南区只有三站路,每天乘坐地铁非常方便。“但有个问题,我力气不够,推老田上下电梯、尤其是从站台进车厢非常费劲。”
直到2024年4月25周四那天,两位老人的出行规律被细心的安医一附院南区的站务人员“察觉”,他们与李湾站站务人员迅速联动,自发建立起“爱心接力”机制。
在老人进站时总会第一时间迎上,稳稳推送轮椅至车厢,并精准将乘客信息及到站时间告知李湾站;李湾站收到信息后,提前守候在对应站台门处,在列车抵达后,大家迅速铺就坡道板,小心协助老人下车,一路护送出站,直至告别挥手。

03
430多天的爱心接力仍在继续
从李湾站到安医一附院南区站之间的短短三座站,距离虽不远,却因为两位老人而形成了一种更紧密的联系。
“中午11时左右进站,到下午5时多离站,两位老人的出行时间,两座车站几乎每一位站务人员都熟稔于心。”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线网三分公司幸福坝区域站站长鲍文文介绍,为方便两位老人进出站,站务人员从他们到地铁口的垂直电梯起,就开始全程贴身服务,直到将两位老人送出返程地铁站。
每逢二、四、六当天,两座车站的“小伙伴们”都会不自觉地互相提醒道:明天老人家要来车站,大家别忘了做好准备。
“一年多时间,两座车站站务人员无论谁当班,但大家对于两位老人的照顾,却从未间断过。”鲍文文告诉记者,这430来天时间,站务员们与两位老人之间已培养了一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不会因时间而淡漠,只会越来越浓。尽管,这些在常人眼里仅是举手之劳的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童宣严等出行困难群体,却显得尤为珍贵、格外温馨。
每一次主动上前询问,每一次精准铺设坡道板,每一次及时的信息传递,都凝结着工作人员对老人的关怀。
如今,这段持续430多天的爱心接力仍在继续。在这条充满爱的轨道线上,他们用点点滴滴的行动,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动人的温情色彩。

合报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王峰/文 杨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