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4月8日,攀枝花市金沙江干流中游末端,四川能源发展集团银江水电站项目建设现场,3号机组安装工作正全力推进。
该项目是四川能源发展集团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的项目之一。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成立一个多月来,在项目投建、生产经营等方面“全面开花”。
今年以来,四川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省属国有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时,四川握指成拳逐“新”发展。

四川能源发展集团银江水电站项目。受访者供图
握指成拳,提升核心竞争力
省级轨道交通集团呼之欲出——近期,这则重磅消息引起各方关注。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充分发挥各自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产业优势,通过专业化整合和市场化改革,打造四川轨道交通领域的大企业、大集团。蜀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整合有利于集中优势,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2021年5月,蜀道集团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融合聚变,跻身全国省级交通企业第一方阵。目前,蜀道集团总资产超1.5万亿元,净资产4500亿元,较成立之初分别增长64%、60%。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题中之义。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四川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目的就是切实解决省属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不优、产业引领支撑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握指成拳,大企业、大集团密集亮相。2024年12月18日,四川省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闪亮登场;2025年2月14日,四川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揭牌;2月26日,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3月18日,四川省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揭牌。目前,旅游、建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专业化整合,也正在有序推进。在四川地方国企资产总额已超过20万亿元的今天,这些“拳头”将继续发挥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截至2024年底,四川国有企业改革主体任务完成81.3%,超过年度目标6.3个百分点。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以省属国有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打好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闲置低效资产盘活利用、优化国有资产监管“组合拳”,切实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川发航投旗下加德纳成都工厂MAG3柔性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不断逐“新”,取得更多科技突破
“企业已进入升级进位、换挡提速新阶段。”四川发展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去年集团共建了航空领域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孵化培育的成都航宇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向“新”之路上,走出一道漂亮的“上升曲线”。
不断逐“新”,四川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自成立以来,蜀道集团年均研发费用超40亿元,重点产业研发中心覆盖率达100%。”蜀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蜀道集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攻克了一批交通工程施工“卡脖子”技术,深水大跨径桥梁、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隧道建设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近年来,四川国有企业大力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在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旗下的宏明电子,高压复合介质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实现“全国产化”;在长虹华丰科技,量子动态绝对重力仪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2024年,省属企业在六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总额分别达3771亿元、1583亿元,同比增长12%、16%,科技创新高地的“国企支撑”更加坚实。
“今年,我们将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和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新的目标是,力争省属企业在六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以上。
四川还将大力实施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引领突破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在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方面,将高水平建设蜀创源科技创新基地,打造5个省级及以上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
“用好投资并购关键一招,集中精力做强、做优、做大航空制造主业,同时高水平参与运营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争取更多前沿性技术研究成果在公司实现产业化转化。”四川发展航空产业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随着下属混改型企业逐步增多,企业将构建“1+N”制度体系,进一步激活企业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