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浙江省宁海县桑洲镇的云雾,洒在望海茶双尖山茶场,茶农葛三军已在一排排茶垄间忙碌开了:拇指和食指精准捏住芽根,轻轻一提,一个标准的茶叶提采动作完成,一颗颗鲜嫩的芽尖便迅速落入竹篓。一眨眼的工夫,竹篓底便铺满鲜嫩的单芽——明前望海茶最珍贵的“一芽”原料。
“每天重复4万多次采茶动作,腰都快断了!”葛三军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露出朴实的笑容。“机器能替代六成工序,但芽尖的取舍还得靠手感,太嫩了不行,太老了也不行,得是恰到好处的那一口鲜。”就像炒茶时的“看青做青”,老师傅的手就是最精准的温度计,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经验。
“有人茶卖三茬,我们只采头春。”宁海县桑洲茶场负责人刘正谷轻捻一片新芽,放在鼻尖嗅了嗅,眼前种植了望海1号、乌牛早等多个品种的800亩茶园可是他的“金疙瘩”,年产值超过600万元,“别看产量少,去年光快递费就花了30万元,订单遍布天南海北”。坚持与执着,正是望海茶品质的保障。
作为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望海茶的“慢生长”哲学藏在海拔400米至900米的云雾带里。昼夜温差让茶树生长周期比平原延长30%,积累的氨基酸含量高出15%至20%。
“就像慢火煨高汤,望茶树每年要比山下‘多睡30天懒觉’。”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国家一级评茶师钟鹏建说,望海茶的“慢功夫”渗透每个环节,采茶、制茶、评审、分级、包装……“慢生长”不是低效率,而是对品质的坚守。
这份“慢功夫”正转化为真金白银。仅2024年,宁海县757吨名优茶就带动了上万人次采茶季用工,串起了种植、加工、旅游整条产业链。望海茶品牌价值跃至18.8亿元,5.4万亩茶园年产茶叶5200吨,带动全县70%茶农户均增收超4000元。
在年轻茶人夏扬扬的手机镜头里,传统茶文化正焕发新生。这位“90后”女孩熟练操作云台,记录采茶制茶过程:“我们策划了茶山露营、制茶体验等项目,要让年轻人觉得喝茶很酷。”在她的镜头下,望海茶不再是一种古老的饮品,而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更令夏扬扬期待的是,宁海县农发集团还将推出融合霞客文化的新式茶饮体验店,以“一杯茶,一座城”“福茶”“开游茶”等现代方式讲述千年茶韵。这份“慢功夫”的滋味,将飘向更远的地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郁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