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春旺】在消费金融行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探索加速的背景下,行业创新型融资有了新突破。
日前,海尔消费金融成功完成行业首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首期募集资金高达9亿元。该笔融资打破传统银团贷款模式,通过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目标与融资成本动态挂钩,为消金行业开辟了 “绿色转型+科技赋能”的融资新路径。
业内首单
创新融资模式
此次银团贷款首批募集9亿元,由山东省城商行共同筹资,青岛银行作为牵头安排行,齐鲁银行出任代理行,威海银行、莱商银行、临商银行等多家机构积极参与,形成了强大的资金合力。
与传统银团贷款显著不同的是,该模式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目标全方位融入企业经营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创新性贷款条款,激励海尔消费金融切实达成预设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
具体而言,贷款评估体系充分融合数字技术与环境效益目标,将金融App绿色低碳功能开发、碳账户体系建设以及合作商户绿色消费场景占比提升等纳入考量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该贷款所设定的ESG指标经过了极为严格的筛选流程,不仅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通行标准,还紧密结合海尔消费金融的业务特性,重点聚焦信息科技资金投入金额、绿色消费用途放款规模等关键指标,精准发力科技领域、绿色消费和普惠金融,确保每一项指标都能切实推动企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行业融资渠道不断优化
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拓展的良好态势,资产证券化(ABS)、金融债、银团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百花齐放。
2025年以来,消金机构在融资市场表现活跃,已成功发行4单合计50亿元的金融债,票面利率处于1.69%到2.05%的较低区间,同时发行了4期ABS,票面利率在1.95%到2.17%之间,整体融资规模轻松突破百亿元大关。
银团贷款凭借其独特优势,在消费金融融资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贷款金额大、期限长、风险分散的特点,与消费金融底层资产小额、分散的特性高度契合。
以本次海尔消费金融贷款为例,其三年期银团贷款成本较同期同业拆借利率低50BP,且资金用途覆盖绿色消费、普惠小微等政策支持领域,有效缓解了期限错配压力。
相较于ABS发行需依赖底层资产池评级,银团贷款对机构资质限制更宽松,而且对发行机构的资质限制相对较少,为更多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融资机会。
不良贷款转让激增
马太效应加剧
尽管融资渠道在不断优化,但消费金融行业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2025年个人消费贷不良资产挂牌规模显著增加,多家机构为优化资产负债表,不得不以超低价转让逾期资产包,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的融资需求。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总规模(未偿本息)达742.7亿元,同比激增190.46%。消金公司以82.9亿元未偿本金、143.8亿元未偿本息,超越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从2024年的第三梯队逆袭为第二大出让方。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消金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合规要求日益严格,部分中小机构由于信用评级不足,难以获取低成本资金,行业内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然而,危与机并存,挑战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随着国家政策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以及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