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毕节市两所民办学校相继公开发表声明,指责对方学校中考和高考数据造假,并进行虚假宣传,7月20日,记者获悉,此事已引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7月20日,记者登录两所学校的官方账号,发现各自已经将声明撤销。随后,记者向毕节梁才学校咨询为何要撤销声明,一工作人员表示,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介入协调,两校已握手言和。(7月20日极目新闻)
近日,贵州毕节两所民办学校因“互相揭短”,登上舆论风口,这场看似“口水战”的背后,实则是教育领域“内卷式”竞争的缩影。当学校本该专注于育人成才,却陷入彼此攻讦的泥潭,不仅折射出教育生态的扭曲,更暴露出当前教育竞争中的深层矛盾与困境。
“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目标的异化。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本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核心使命。然而,当两所民校将精力用于“揭短”“互怼”,实则将教育资源投入非教学领域,陷入“零和博弈”的怪圈。这种竞争并非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来获得认可,而是以贬低对手换取短暂优势。正如企业低价竞争导致产品劣质化,教育领域的“内卷”亦使学校忽视育人本质,转而追逐表面排名与短期利益,最终损害的是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公信力。
“揭短”背后的焦虑,映射教育资源分配之痛。民办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往往源于对生源的争夺。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学校为生存不得不以“掐尖招生”“制造焦虑”等手段吸引家长。而“互相揭短”,本质上是资源匮乏下的应激反应——当评价体系单一、升学率成为唯一标准,学校便不得不通过攻击对手来巩固自身地位。这种焦虑的蔓延,不仅加剧家长的教育负担,更让教育陷入“军备竞赛”:补习班、超前教育、题海战术层出不穷,学生沦为竞争工具,创造力与身心健康被无情挤压。
破解“内卷”,需重构教育生态的多维支撑。首先,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关键。若升学率仍是悬在学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良性竞争便无从谈起。唯有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才能引导学校回归育人本位。同时,地方政府需强化监管与资源调配。通过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促进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均衡,减少学校因生存压力而“互卷”的动力。再者,社会观念的转变不可或缺。破除“唯分数论”“唯名校论”,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多元成功案例宣传,让家长看到成才的“立交桥”,而非“独木桥”。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容不得急功近利的“内卷式”消耗。毕节两校的“揭短”闹剧,当成为教育改革的警钟:唯有让学校潜心育人、让政策护航公平、让社会重塑价值观,方能打破恶性竞争的恶性循环。期待教育回归初心,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在良性竞争中绽放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 张西流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