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两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7月27日在沪落下帷幕。这场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盛会,不仅展现了上海在“人工智能+城市治理”领域的前沿探索,更一次性发布5项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核心成果,为超大城市空间智能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五大成果构建量子城市“技术基座”
论坛上,涵盖基础支撑、模型能力、数字底盘、智能应用的五大成果集体亮相,形成完整的空间智能技术链条:
坤舆经略•语料库作为全国首个规划资源领域全贯通知识库,以“1+4+1”框架整合3大领域知识图谱、4类核心语料(基石语料、精调数据集等)及1套建设导则,为行业模型提供高质量“训练素材”。其包含的政策法规、图纸档案等专业材料,能精准支撑规划查询、业务生成等场景。
云宇星空•大模型则专攻规划资源垂类场景,具备卫星遥感、三维模型等跨模态理解能力,可实现从图纸解读到方案生成的全流程智能辅助。其长思维链能力能有效降低“AI幻觉”,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领域给出可解释的专业建议。
星域太格•A空造打造的三维城市数字基座,将上海全域立体空间无缝切分并统一编码,形成覆盖基础底图、历史风貌等8大类数据的“时空底盘”。目前上线的A星1.0版本已实现互联网公开访问,市民可通过市规划资源局官网浏览虚实映射的上海立体空间。
绿屋数建•智能体以建筑空间为治理单元,动态挂载“空、形、量、智、联”属性,能全生命周期监测空间使用状况,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和优化方案,为老旧小区改造、商业空间升级等提供数据支撑。
美好生活•掌中宝聚焦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随申办”端的“掌上生活圈”和“社区议事厅”,让居民可查询便民服务、参与社区共治;管理端则实现社区运行监测与智能决策,形成“居民需求-治理响应”的闭环。

全国首个空间智能治理协会揭牌
论坛现场,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张兵与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张玉鑫共同为“上海市城市空间智能治理协会”揭牌。这一全国首个城市空间智能治理领域社会团体,将通过政策咨询、成果推广等工作,推动AI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
据介绍,协会将重点搭建跨界交流平台,聚集规划、AI、测绘等领域专家,针对超大城市立体空间利用、历史风貌保护等难点问题开展攻关,助力上海构建“三维立体、虚实结合”的空间治理新体系。
聚焦四大维度探索治理新路径
本次论坛采用“1主论坛+4平行论坛”形式,7月26日主论坛以“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为核心,7月27日的模料、创域、太格、数资四大平行论坛,分别从基础语料、规划赋能、空间基座、数据资产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
清华大学庄惟敏、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Otto Heinrich Herzog等5位中外专家在主论坛作主题报告,围绕空间智能的技术突破与治理应用分享前沿观点。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孙珊在总结中表示,未来上海将以“干字当头”的精神,加快复兴岛时空智能创新实验基地建设,让量子城市成果惠及更多领域。
从数字基座到社区应用,从技术突破到机制创新,此次发布的成果正让“量子城市”从概念走向实践。随着这些技术的落地,上海正逐步实现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从“平面管理”向“立体治理”的跨越,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智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