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马头琴的悠扬和弦震颤草原,科右中旗绣娘的银针穿梭织就致富经纬,阿尔山树皮画的天然肌理晕染出生态画卷——兴安盟正以非遗活态传承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在这片北疆热土上,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碰撞出璀璨火花,构建起“文化传承-技艺创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让千年文脉化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头琴制作技艺——
匠人精神奏响产业强音
在兴安盟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旺盛的制作车间里,松木的清香与马尾的柔韧交织成独特的艺术气息。刀锋游走间,琴身上的卷草纹与云纹渐次浮现,仿佛诉说着游牧民族的千年情韵。

旺盛演奏马头琴
“每把琴都是有灵性的生命体。”旺盛抚摸着半成品琴身说道,“只有精雕细琢才能赋予它灵魂。”在他看来,传统马头琴要焕发新生,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这门技艺要随着时代脉搏跳动,既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取向,让悠扬琴声传向世界。”

旺盛(左)正在指导工人粘接马头琴共鸣箱
作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其制作过程凝结着匠人的匠心智慧——从选材开料到共鸣箱制作,从琴杆雕刻到马头造型,历经30余道工序,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对北疆文化的深刻理解。他特别强调:“看似简单的蒙皮工艺,实则蕴含着材料力学与声学原理的千年积淀。”2023年,旺盛获评“兴安盟高级乡村工匠”称号,这份殊荣让他更坚定了传承信念:“这是对传统手艺的认可,更是对创新发展的鞭策。”

琳琅满目的马头琴
如今,旺盛创办的马头琴工坊已发展为带动农牧民增收的致富基地。20余名工人中,既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全职工匠,也有利用农闲参与制作的农户,人均月增收达2000余元。工坊产能从最初的每月数十把提升至600把,产品线更拓展至皮面马头琴、朝尔、火不思、四胡、托布秀尔等十余个品类,甚至创新研发出融合现代声学技术的电音马头琴。
展望未来,旺盛正着力打造“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新模式。筹建中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承载着培养百名马头琴匠人的愿景,更规划了研学体验、乐理研习等文化传承功能。旺盛期盼,要让这门古老技艺真正扎根乡土,既让农牧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让民族音乐的根脉传下去。望着车间里嗡鸣的制琴设备,他的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
科右中旗刺绣——
一针一线,绣出文旅融合新图景
当丝线在绣娘指尖流转,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的毡布上正铺展着草原的诗意画卷。“这批200件吉祥纹样绣品即将发往北京。”白晶莹轻抚布袋上的盘金绣牡丹,眼角笑纹里盛满欣慰,“现在绣工们日均产能提升40%,比最初接单时提速两倍不止。”她身后,百余名绣娘伏案飞针走线,银针在绸缎间穿梭,交织成乡村振兴的韵律。

工作人员为绣工们派发订单
作为“草原绣娘”品牌创始人,白晶莹的刺绣人生与图什业图刺绣的千年传承紧密相连。自幼浸润在祖母的绣架旁,她不仅继承了“平针绣”“堆绣”等28种传统针法,更在2016年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使命。当年科右中旗政府将蒙古族刺绣列为脱贫攻坚支柱产业时,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便带着绣样走遍全旗12个苏木、乡镇,将零散的农牧绣娘组织成万人绣娘团。

白晶莹和绣工们交流刺绣技术
“图什业图刺绣的金线里流淌着北疆文化的智慧。”白晶莹向记者细数技艺奥秘:取材自羊毛毡的“云纹托底”工艺,源自蒙古包穹顶结构的“万字纹”构图,以及融合满族“锁边绣”改良的“马鬃纹”针法。这项发轫于清代的宫廷刺绣技艺,在2021年随“图什业图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焕发出新的生机。

白晶莹对绣娘们完成的订单提出改进建议
非遗活化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科右中旗刺绣产业已形成“协会+企业+农户”的三级体系,培育出300余名专业设计师,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据统计,近三年累计培训超6000人次,培育出3000余名一级绣工实现灵活就业,产品远销56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创汇超2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300名大学生返乡投身刺绣电商,用直播镜头让草原绣品登上国际T台。
“我们正在建设非遗工坊数字化平台。”白晶莹展示手机里的云纹数据库,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球订单数据。这个集纹样专利保护、远程教学、智能订单匹配于一体的系统,正将传统刺绣带入数字时代。车间墙面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巴黎时装周的定制订单——蒙古包造型的刺绣晚装,即将缀着盘金绣牡丹亮相国际秀场。
阿尔山树皮画——
一张树皮,画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大兴安岭的绿色穹顶之下,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正书写着非遗活化的传奇篇章。桦树皮天然的肌理化作画布,松脂浸润的纹路成为笔触,苔藓点染的斑斓凝成色彩,林俗树皮画匠人们将大兴安岭的四季风光,凝练成挂满山村的艺术符号。这些承载着北方少数民族生态智慧的树皮画,不仅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林区转型发展的“绿色银行”。

李艳红指导学员制作树皮画
走进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一幅幅以白桦树皮、松树皮、苔藓等为原料创作的山河图、花鸟图栩栩如生,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欣赏。这便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林俗树皮画。它不仅是阿尔山林俗文化的突出代表,更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桦树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8岁的李艳红,是白狼林俗树皮画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道:“如今,树皮画已成为阿尔山极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不仅是阿尔山的一张亮丽名片,更带动了大批当地居民就业。”近年来,树皮画在阿尔山完成了华丽蜕变——天然纹路化作绘画肌理,古老技艺焕发出全新生机。

李艳红制作树皮画
居民张晓敏是社区手工坊的“老员工”,她手持半成品的白桦树皮画笑着说:“每天下午来这儿和大家一起做手工艺品,说说笑笑就把钱挣了!过去这些手艺藏在深山无人知晓,现在街道不仅提供专业场地,还教我们直播带货,让不少人都有了稳定收入。”
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地处林区,过去产业结构单一,部分群众面临就业难题。2024年初,街道党工委立足传统手工艺资源,创新打造社区手工坊,整合非遗传承人、手工艺爱好者等多方力量,吸纳40余名居民就业,带动30余户家庭参与树皮画制作。通过“技艺传承+产品研发+电商销售”的全链条模式,树皮画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让当地居民实现了“指尖增收”。

阿尔山居民参加树皮画培训班
正如李艳红所说:“这片树皮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绿水青山的馈赠,是文化传承的色彩。”白狼林俗树皮画,正以独特的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光彩。
从马头琴弦震颤的草原牧歌,到绣娘银针编织的丝路繁花,再到树皮画晕染的林海长卷,兴安盟的非遗传承正以灵动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这些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密码,既是北疆文明的活态史诗,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密钥。它们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迸发新生机,让千年文脉化作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以非遗之美勾勒出文化繁荣、百姓富足的时代画卷,持续书写着北疆大地的传奇新篇。

记者: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