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体系中“,三刘”之名——刘国英、刘宝顺、刘锋在岩茶界如雷贯耳。三人技艺自成一派,风格迥异,各有特点。其中刘锋以“敢想敢为”的标签独树一帜,他一手培育的“金佛”茶香溢四海,自主研发的“冰雪白乌龙”惊艳茶界,其作品在市场上常年被追捧。这位茶人半生与茶相伴的故事,恰似一泡岩茶,初尝醇厚,细品回甘,余韵悠长。
茶田写就初心:从青涩少年到制茶匠人
1980年,17岁的刘锋接过父亲的班,一脚踏入武夷山市茶业局。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份“补缺”的工作,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注脚。
初入五夫茶叶站的4年,他终日与茶农为伍。当时的茶农制茶全凭经验,揉捻力道、焙火时长皆无定式,刘锋便一头扎进茶农家,将所学技艺倾囊相授。从茶园管理到焙茶火候,他手把手教茶农“如何让每片茶青都成为好茶”。
后来,他被派到了一个更大产茶区——兴田茶叶站。在这里他一待就是5年,从一个对茶一无所知的青涩少年,成长为一个做事扎实的做茶青年,对茶的理解和制作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实践。特别是在这个时期,他对茶苗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产品创新埋下了伏笔。
更大的转机来自于被调回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后,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关于茶树的种植管理、茶叶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茶叶理论知识和实践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17岁开始做茶,从收购到选育、从制作到审评、从经营到科研,10多年的一线经历,为他在武夷岩茶制作和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刘锋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新鲜的事情,我一直有兴趣。”
“不安分”的茶痴:从“金佛”到“白乌龙”的破界之旅
兴趣造就了刘锋的“不安分”,也让他在武夷茶界无人不晓。
1992年,市场经济初兴,他创办仙凡岩茶厂,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茶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选育、1992年开始对外销售的“金佛”茶,到2009年选育成功的“千人拜”,到“金佛”的升级版“金佛甘露”,再到后来轰动茶圈、兼具六大茶类品质特征的“王威王”,都受到广大爱茶人的青睐;去年,他又端出一盏试制品“冰雪白乌龙”,以清冽如雪的冷韵颠覆人们对岩茶认知。
“目前还在小圈子里试喝品鉴阶段。”他说,这款茶如果要批量上市,可能要等到5年后,那时茶树品质和制作技艺都稳定了。
对于一泡好茶的标准,刘锋认为,应香(香的干净)、清(汤色轻盈)、甘(入口回甘)、活(入水即活),“另外,不苦涩,汤水柔顺,也是一泡武夷岩茶的基本品质。”刘锋补充道。
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武夷山岩茶,刘锋诚恳地告诫那些在武夷山做茶的年轻人,不要急躁,要沉下心去做一泡好茶,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
父子两代非遗传承人:传统为根,创新为翼
“没有传统就没有根,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这句话被刘峥奉为圭臬。
作为刘锋之子,他自幼见惯父亲深夜伏案育种、凌晨指导制茶的身影。已执掌茶厂十余年的刘峥却始终牢记父亲教诲:“秤不离身,实干出真知。”从审评到拼配,他随身携带的铜秤,量的是茶叶克重,更是匠心分寸。今年初,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刘峥榜上有名。
每年茶季,刘锋仍会亲手制作茶厂的“第一桶茶”,并敞开大门传授茶客技艺。而刘峥则用年轻人的方式续写传承:钻研机械制茶效率,探索茶文化跨界表达。这对父子,一个坚守“手工是机械之师”,一个尝试“用新工具讲老故事”,却在“传统与创新共生”的理念上殊途同归。正如刘峥所言:“父亲的秤传给了我,但我要用它称出新时代的分量。”
从青葱少年到非遗传承人,刘锋用半生诠释了岩茶的“活”字——技艺在传承中活化,茶魂在创新中永生。而今,新一代茶人接过他手中的秤,继续在武夷山的云雾间书写传奇。或许正如那盏“冰雪白乌龙”,真正的匠心从不怕等待,五年之约,茶香可期。
(张兴亮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