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_滚动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在成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80%”是一个关键数字:一方面,2024年,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另一方面,成都80%的地域为乡村地区,呈现“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显著特征。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规划“一张图”。如何通过规划引领,推动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近日,在自然资源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杨伟分享了成都的做法和成效。
“片区+走廊”
从“一村美”到“全域美”
初夏时节,来到成都市郫都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从红光街道汉姜村到唐昌镇平康村,沿着新团路行进,两侧农田生机勃勃,乡村新风貌次第铺开,就像在乡村画廊中穿行。
这是成都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缩影。面对镇村规模小、空间布局散、聚集能力弱等难题,成都创新理念,构建特色规划体系,按照“地缘相近、交通相连、产业相关、人文相通”原则,将全市310个镇街整合划分为62个镇级片区、2041个村整合划分为428个村级片区,并依托道路、河流等线性要素,谋划了5条串联带动片区的特色走廊。
“通过创建‘片区+走廊’模式,编制镇村级规划和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专项规划,形成了符合超大城市发展实际、具有公园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在更大尺度上实现城乡资源整合、优势集聚和布局优化,进一步推动跨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杨伟介绍。
以位于“大美田园示范走廊”上的郫都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片为例,这个示范片长约18公里,连接18个村(社区),覆盖面积超过70平方公里,就像一根缝衣针,缝合了散落的村庄空间,串联起生产、生活和生态。
在此基础上,成都还开展成都都市圈市域交界地带研究,以彭州—什邡等10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片区为示范引领,促进跨市域产业发展、要素流动、人才创新,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人才+平台”
助力提升规划实施质效
每逢周末及节假日,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的游客便络绎不绝。这片景农一体、产村相融的美丽乡村,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后花园”。这离不开乡村规划师的一路“陪伴”。
2010年,成都市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至今已公开招募11批、530人次,实现“一镇一师”全覆盖,助力打通规划从编制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曹云华就是崇州市白头镇乡村规划师,小到村民门前种什么,大到林盘设计、产业发展,都是他考虑的内容。在规划引领下,五星村的蓝图一步步落地,农田农房与村庄产业实现联动,正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不止五星村,在乡村规划师的助力下,整个白头镇统一进行策划规划、产权收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乡村宜居形态和产业基底不断优化。
为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壁垒,成都还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累计服务农村土地资产交易1.18万亩、交易额101.9亿元,让农村集体经济权益在规划实施中得到合法保障。
据悉,目前,成都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已进入审查报批阶段。如何保障规划获批后得到有效实施?杨伟介绍,将强化规划刚性执行,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系统,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实施乡村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建立乡村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报批、验收、登记等全流程管理链条,确保乡村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