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级非遗“五常十八般武艺”的刚劲招式遇上浙外学子的“外语+”优势,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育体弘文・武韵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结束了实践活动,在这期间,他们深耕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探索“活态传承+国际表达”的新路径,让这项非遗在青春力量的赋能下,焕发出走向世界的蓬勃生机。
在杭州余杭区五常街道,学生们在国家级非遗“五常十八般武艺”传承人洪明宝老师的引领下,深入五常中心小学文化角、五九纪念馆,触摸这项技艺的历史脉络。洪明宝以“非遗传承如酿黄酒,老坛不破可添新料”的比喻,生动地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让学生明白了非遗传承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更要注入创新的活力。为此,洪明宝创新的“小师傅”教学模式,为此次实践活动注入了源头活水和创新灵感。
前期调研中,学生们就发现“五常十八般武艺”在省外的认知度较低。如何让这项非遗走出地域局限,成为大家心中思考的问题。
实践期间恰逢“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举办,他们抓住契机在训练馆展示了特色器械“大劈锁”。不同于传统的静态展示,他们创新采用“实战展示+文化阐释”的模式,并且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招式,还同步讲解了“大劈锁”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围观人群不时发出赞叹。
山东学生宋凯感慨道:“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就该活在每次运力与切磋中,而不是锁在冰冷的展柜里。”

民族传统体育的宝库中不仅包括十八般武艺的招式技法,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
带着从天津赛场收获的热烈反响,学生们将眼光转向了线上直播。浙外体育部崔文娟老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学生们在她的专业指导下,开启了首次直播教学尝试。镜头前,大家身着整齐的练功服,以标准规范的动作和清晰易懂的讲解,带领屏幕前的网友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体育的魅力。直播期间,直播间峰值热度一度达到17万,评论区里满是网友的赞叹与互动。浙外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陈佳琪深有感触地说:“直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海内外友人都能通过屏幕学习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感受其中的奥妙,这种感觉特别好。”

实践团还迈出国门,部分学生走进了新加坡国际文化节的舞台,并且荣膺了活动的团体奖项——“全球武术推广大使”。该奖项旨在表彰对武术国际化传播作出杰出贡献的队伍,是对团队文化传播力的高度认可。团队设计的IP形象“极锦”和“常武”成为拉近与当地爱好者距离的“文化大使”。同时,他们在当地开展的八段锦教学吸引了不同国家的友人。新加坡学员黎昶炫体验后惊呼:“太神奇了!我的背好像被人轻轻拉开了,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看到各国友人脸上露出惊奇或享受的表情时,浙外23级小学教育专业的郑璐诗感慨:“八段锦从来不只是一套简单的养生法,它更像一把承载着东方智慧的钥匙,悄然叩开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