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吴文诩、余佩璇
当前正值春招旺季,多家就业平台出现“养老顾问”“养老规划师”“养老事业合伙人”等招聘信息,有的声称“工作内容简单,轻松月入十万”,引发求职者关注。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标榜“体面高薪”的岗位,实则是保险、地产行业的变相销售渠道,部分企业涉嫌虚假招聘等违规操作。
“体面高薪”新职业?
打开一些招聘软件,输入“养老规划师”字样并进行搜索,会出现“养老顾问”“健康财富规划师”“养老社区接待员”“养老事业合伙人”等多样的岗位名称。
不少岗位薪资待遇十分诱人。在岗位详情页面,“工作内容简单,无需坐班,轻松月入十万”“年薪百万专业讲师培训,无需担心相关知识储备问题”等内容比比皆是。
那么,这些所谓的“养老规划师”到底要做些什么?
记者发去简历后,多家公司人事专员回复称,“养老顾问”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销售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权。
一家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关女士说,主要工作内容是向客户介绍养老社区,吸引其购买入住;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两万提成外加一万六奖励”“四万提成外加四万奖励”,具体可来公司面谈。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这家公司,关女士介绍称,公司会提供客户资源,前期通过电话联络,邀请参加线下活动。“例如,每周一、三、五到公司免费领取洗发水、砂锅等礼品,先介绍公司产品,争取达成现场促单。”
记者调查发现,从“获客”到推销,此类工作都有“技巧”与“话术”。
“一些线上推广会有优惠折扣,客户留下手机号,之后客服会转给我们。”在一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面试中,团队总监朱先生介绍了“获客方式”。“此外,可以通过大额保单客户的二次转化,和老年旅游团合作,进行‘客户流通’”。
关女士说,一些经济实力达不到买社区入住权的客户,可以让他们交3万至5万元买普通养老保险。
“有些老人不愿意买保险,就带出去吃喝玩乐一趟,再说两句名额有限,很快他们就会买了”……暗访中,一些销售人员这样介绍“经验”。
揭秘虚假招聘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招聘企业“先伪装,后摊牌,再吸引”,“增员”套路层层加码。
——“马甲”招聘层出不穷。一些中小微招聘公司以“养老顾问”“养老规划师”为名,代为招聘保险业务员。不少招聘页面不标注具体职责,“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养老项目咨询、生活规划”等笼统介绍屡见不鲜。
在应聘过程中,记者多次发现招聘公司“货不对板”的情况,而人事专员对此往往说辞不一,给出各类解释,如“招聘网站不允许出现原公司名字,所以用另外的公司注册招聘”。
一些招聘网站官方回复称,岗位只能由已认证营业执照的公司进行招聘,若存在招聘岗位信息与实际招聘公司不一致的情况,则属于虚假招聘。
——高额“薪资”虚假宣传。“月薪数万”是多家企业吸引求职者的“幌子”。
“入司当月370万转正新人王,连续7年百万经理人”“夫妻两人去年收入4200万”……在一场“事业说明会”上,“金牌主讲人”王伟(化名)介绍了许多转型成功的“高薪优秀案例”,“养老规划是一个全新赛道,不是打工,也不承担财务风险,在靠谱的平台去创业”。
关女士告诉记者,所说底薪是“有责底薪”,如果一单都没有促成,就没有收入;新人需要完成固定单量,佣金提成拿到3000元,可以获得底薪4000元和5000元的定级薪资。对于此前提及的“四万提成外加四万奖励”,则是满足特定要求的求职者在完成相应提成任务后的“福利”。
“用人单位有义务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薪资构成、职业风险等核心信息。”北京市金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钟新良说。
——以测试为名套取个人隐私信息。在多家公司的面试中,记者被强制要求进行心理测试。
“内含60道选择题,判断性格、核心竞争力和思维能力。”记者发现,小程序内除个人学历等信息外,还需填写微信好友数量、家庭年收入、身份证号、人脉资源情况等隐私信息。一些求职者在社交平台上的留言显示,此类公司获取个人信息是为直接发展客户。
钟新良认为,以心理测试为名套取用户家庭年收入等敏感无关信息,超出合理范围。这种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如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被用于诈骗、骚扰等违法活动。
不要轻信“无门槛”“高收益”诱导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养老产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行业内企业良莠不齐,新职业的业务范畴定义存在模糊空间,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表示,养老行业新职业的业务范围要明晰划定并设立门槛,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更严格的法规和行业规范,谨防以养老规划师为名侵害老龄群体利益。
“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毕业生不要轻信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新职业诱导。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可以留存招聘广告、面试录音等证据,以备发生纠纷时维权。”钟新良说。
“求职者要识别招聘信息的‘危险信号’,警惕过度包装的岗位,使用‘天眼查’‘企查查’等核实企业资质与行业背景;也可在平台搜索公司名称加‘离职评价’,关注员工吐槽点;还可以咨询从业者,询问实际工作内容是否与招聘描述一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何晓波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