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组织人事报》4月10日第3版基层党建版“行走前沿”栏目刊发稿件,点赞昭通市“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省级试点工作,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芳菲四月,暖阳晒照。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工人们正熟练有序地完成棉衣、防晒衣的制作。“我们公司去年7月入驻镇雄产业园区,刚开始有招工困难,在园区党工委的帮助下,招纳了300余名附近的村民。”助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贝国平说,入驻以来,公司发展前景很好,目前已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作为云南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市转移就业160万人、跨省务工130万人。2024年,昭通市开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省级试点工作,将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作为稳固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聚合力,基层党组织筑牢堡垒优服务,党员示范引领促增收,带动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让1.3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我们昭阳区通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盘活了7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14.83万平方米的经营性闲置资产,促进535人就近就业。”“巧家县通过融信服平台,发放创业贷款3734万元、扶持206人创业。”“鲁甸县新增就业帮扶车间10个,吸纳就业人员792人。”……在今年3月昭通市召开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各县(市、区)分享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
昭通市把“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作为“书记工程”,市委书记向县(区)委书记交办,部署在11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市委、市政府强化帮扶政策执行和资金保障,成立由市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市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等7家部门为成员的市级工作专班,实时开展蹲点调研帮扶,在严格落实省级7项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结合实际联合行业部门梳理提出10项帮扶政策,从创业培训、就业帮扶、金融支持、创业奖补等方面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工作目标任务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创新开展“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先锋行动,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引领、党员骨干带头、职能部门服务、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和“家门口的产业园”,让更多群众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福韵鞋业公司在昭阳区乐居镇原来只有1道鞋包缝制的生产工序,用工在150人左右。2024年,该公司将在浙江省温州市的8道生产工序转移过来,新增就业岗位350个。“我们区直相关部门、乡镇、村共同成立临时党支部,对该企业存在困难一对一帮扶,盘活闲置厂棚建成务工车间,让企业快速完成生产工序转移。”乐居镇党委书记林吉春介绍。
昭通市实施市委引领统筹、县委书记挂帅招商、局长精准服务、乡镇书记领题推进、村支书一线护航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以村(社区)为单位,依托流动党员党组织深入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地和输入地双向摸排,对有意愿回乡创业的,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责对接联系,拟入驻园区办厂的,由县委书记亲自招商洽谈。对招引进来的105家企业,盘活20.34万平方米闲置产房、45.09万平方米经营性帮扶资产,新增71个就业帮扶车间,由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区)组织形成61个临时党支部,实施一对一进驻帮扶,帮助企业解决水、电、路、库等问题,全覆盖深入园区、车间、企业上门送政策、解难题。乡镇、村(社区)组建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志愿服务队”为车间厂房选址、扩容增量、证照办理、招工管理等开展帮办代办服务。
“现在村里有了制衣厂,我在家门口就找到心仪的工作,上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既能赚钱,还能顾家,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威信县新田制衣厂务工的崔燕说。过去,新田村常年有1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在沿海服装厂务工,村庄“空心化”加剧。2025年初,新田村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投资30万元成立新田制衣厂,投入生产后已承接泉州、广州等地7家服装企业订单13批次1.6万件,带动41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在外流动党员、“两新”党组织等力量,完善“线上直播+线下推介”招聘就业通道,充分释放就业资源,向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致富带头人宣传创业就业政策,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建立“党员挂片联系”服务机制,抽调各单位骨干600余名党员,组建党员服务队,主动收集群众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形成“就业意愿清单”和“岗位供给清单”,精准为园区、企业、车间、群众匹配岗位。同时,将“党员入链助企”服务行动与“党员干部挂片联系”服务机制深度结合,通过党员“上门问诊”和“企业挂号、局长坐诊”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实实在在解决用工招聘、物流保障、审批服务等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持续健康运行与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双向奔赴,让越来越多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日推荐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