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关键在“无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1:00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这两条“链”的关注一以贯之。从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到要求“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再到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要求持续提升。立足当下,全球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增大的紧迫形势,提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效能,加快打通“双链”间的藩篱和堵点,实现无缝对接,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更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现在讲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关键在“无缝”,核心是借助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创新孤岛”,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创新链的融通,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贯通,确保创新活动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产业链的对接,强调推动全链条升级,使各创新环节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支持产业链创新,加快延链、补链、稳链,保障产业高效运转。

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体现在主体、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的精准协同。在主体协同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比如,华为联合国内高校共建鲲鹏生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使高校研发积极性大幅提升,彰显了主体协同的有效性。要素协同要求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制度协同则需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降低创新风险,激励创新行为。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各国围绕关键技术的博弈越发激烈。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受限。同时,整体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这些都对我国创新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构建更完善的创新机制,突破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境,包括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研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科技成果商业化行政审批复杂等问题。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本质上是以全要素流动与全链条协同为基础,形成人才流动、资金流通、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数据融通、大中小企业协同、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动态有效匹配。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优势明显,但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卡脖子”技术研究、高精尖技术攻关的拔尖人才与创新链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双链”无缝对接,重点要打通堵点,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可加快地区间研发人才流动匹配,制定区域研发人才协同发展规划,优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和地区布局,强化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加大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投入,推广“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共同培养研发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数智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制造业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双链”的无缝对接需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可考虑建设国家级数据流通平台,促进数据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的共享与流通。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中充分流动,为各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垂直大模型”开发运用提供充足的数据,促进数据合理利用。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中小企业协同面临合作黏性不足、融通成本高的障碍。实现无缝对接,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其中,大企业或链主企业应发挥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其他企业应专注于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的零部件和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

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支撑。重点要持续提质扩容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创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互联互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可考虑建设跨区域技术共享平台,使各地区的技术成果、科研项目和人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共享,缩小地区间的创新差距,提高原创性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江淮 作者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相关文章

2025-07-22 12:08:00 “链”出更大朋友圈

“链”出更大朋友圈——第三届链博会超6000项合作开启全球供应链新机遇□ 本报记者 张文礼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1200家;线上线下观众人数超过21万人次,比上届增长5%;参展商首发首展首秀152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比上届增长67%;参展商与4.2万家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系;据不完全统计,现场共签

2025-07-22 12:08:00
2025-07-21 09:36:00 捐赠60万元助力蚊媒防控!罗浮宫彰显顺德企业担当

查看详情>7月20日下午,广东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有限公司积极响应顺德区政府、乐从镇政府号召,向顺德区、乐从镇分别捐赠30万元,总共60万元善款,用于支持蚊媒防控工作,为顺德、乐从打赢“蚊媒防控攻坚战”奉献一份力量,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彰显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在罗浮宫等爱心企业的示范下,多方力量接

2025-07-21 09:36:00
2025-07-21 09:28:00 成果丰硕!收“货”满满!

加速资源聚合 驱动数智转型汇聚高端人才 引领潮流风向第八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期间一系列成果丰硕的多彩活动为羊绒羊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7月18日下午,作为第八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核心板块的“2025高端羊绒羊毛设计与AI设计研讨会”在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举行,来

2025-07-21 09:28:00
2025-07-20 16:13:00 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新华社伦敦7月19日电(记者赵阳 赵家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会日前在英国伦敦举行,与会者期待在多领域加强中英经贸交流与合作。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代表18日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对英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机遇。英国在高端制造、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较强

2025-07-20 16:13:00
2025-07-20 10:01:00 年中经济观察|持续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持续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新华社记者周圆、刘开雄行至年中,我国民营经济交出一份稳健有力的成绩单:民营企业数量增至5800多万户、进出口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6.7%;从“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到泡泡玛特成为创意名片,再到第三届链博会上民营企业竞相展现各类

2025-07-20 10:01:00
2025-07-19 01:00:00 临报头条丨临沂市兰陵县:人才生态链赋能“新农人”拔节生长

在临沂客户端讯 近日,在临沂市兰陵县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一株株鲜嫩的蔬菜种苗生机勃勃,它们即将被移栽到种植区,开启新的生长旅程。合作社理事长郭军见,这位扎根乡村的“鸿雁人才”,正满脸自豪地介绍着种苗的优势:“我们用进口基质育苗,成活率高达98%以上,辐射面积约10万亩。”从2010年

2025-07-19 01:00:00
2025-07-16 15:57:00 稀土高新区一工作站获自治区“双优”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2024年度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考核结果,稀土高新区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凭借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的突出业绩,获评“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称号。同时,工作站派驻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张亚伟、杜凯瑞也荣获“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作为服务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该站始终立足稀土高

2025-07-16 15:57:00
2025-07-15 09:21:00 山东力量!集团财务公司创新金融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插上“翅膀”

图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资料图片)在当前经济复苏与产业转型并行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活力与创新力的重要组成,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严峻。相比传统金融机构,集团企业财务公司凭借贴近产业、嵌入场景、信息对称等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集团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畅通产业链资金循环的重要金融

2025-07-15 0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