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资料图片)
在当前经济复苏与产业转型并行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活力与创新力的重要组成,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严峻。相比传统金融机构,集团企业财务公司凭借贴近产业、嵌入场景、信息对称等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集团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畅通产业链资金循环的重要金融抓手。
记者近期走访了海尔、海信、山东港口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旗下财务公司,发现它们在服务集团主业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将金融资源精准输送至产业链末端,为中小微企业注入“活水”。
靠前服务为企降本纾困
“传统银行服务链条长、授信标准高、审批周期慢,中小微企业往往在最需要资金时得不到及时响应。”海尔财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而作为“产业中最懂金融、金融中最懂产业”的集团内部金融平台,财务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雨后初霁,青岛胶州湾海天一色。记者一行驱车抵达位于胶州的海尔多联机互联工厂,走近厂区,只见一对身着短裤的“海尔兄弟”人偶立于门前,热情地向远道而来的访客挥手致意;步入厂区,高大敞亮的厂房内机器轰鸣、井然有序,一派繁忙景象。据介绍,该工厂自动化率已达60%,核心部件实现100%自主制造,具备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能力。生产线上广泛应用AI视觉质检、氦检声学检测等技术,确保每台设备出厂即达最优能效标准,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作为全球最大的AI多联机制造基地,海尔胶州工厂正以智能化、精细化的制造体系,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定制化的空气解决方案,展现出中国智造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实力。正是在这样高度数字化、全球化的产业背景下,海尔财务公司紧扣集团全球创牌战略,探索出了“金融合伙人”的服务模式及“智能风控”能力体系,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生发展。
在产业下游,经销商普遍体量小、信用记录少、财务不透明,难以满足银行传统授信要求。“为解决这一痛点,海尔财务公司依托集团ERP系统,实时获取经销商订单、回款、库存等交易数据,构建出覆盖交易全流程的动态风控模型。”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尚慎子说。以“融e贷”产品为例,海尔财务公司通过自主搭建风控中台与决策引擎,实现秒批秒贷、资金“点对点”到账,不仅保障了资金安全,也大幅提升了融资效率。
除了海尔,海信财务有限公司也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形成了特色做法。依托“产业链+科技风控”模式,海信财务有限公司为一大批上游“专精特新”企业和下游经销商提供了便捷融资支持。
在海信智慧交通板块,不少核心部件供应商为技术门槛高、资产体量小、缺乏抵押物的初创型科技企业,难以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得及时信贷支持。对此,海信财务公司联合成员单位,通过票据保贴等方式打通了资金流通路径,显著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海信财务公司跟随国家政策和集团的步伐,将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倾斜,致力于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发挥产融结合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海信财务公司基于集团产业数据和场景化风控模型,为产业链下游中小微企业搭建产业链业务平台,推出“信易贷”产品,不仅能更科学地识别风险、匹配经销商的融资需求,还能真正做到随用随借、随贷随还,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促进家电板块产品销售增长,形成了“产融结合、以融促产”的良性生态。
“传统信贷体制下往往难以理解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空间,而我们基于集团数据与产业场景深入介入,有条件作出更科学的风险判断。”海信集团副总裁、财务公司总经理吴大鹏表示,这是财务公司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深耕产业链末端、提升风控能力、强化数字联通,集团财务公司正成为撬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杠杆,打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机制创新畅通资金循环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不仅是“资金管家”,更是“金融智囊”和“机制设计者”。通过创新信贷工具、构建统一资金池等方式,财务公司在提升集团整体资金效能的同时,也为产业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青岛因海而生、凭港而兴,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站在“连钢创新团队”展馆前远眺自动化码头,只见桥吊林立、货轮穿梭,码头作业如同精密的工业仪表盘,运转高效而有序。就在今年5月22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62.62自然箱/小时的优异成绩,第十三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作为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领航者”,青岛港的效率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既有作业系统的深度融合,在精准调度与流程优化上不断挖掘新空间。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港口金融服务也在持续升级。作为山东港口集团统一的资金平台,山东港口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在服务全省450余家成员单位的过程中,重点推进“场景金融”机制建设,助力小微成员单位破解“融资难、融资慢”难题。
“传统贷款机制,难以精准匹配港口业务场景,成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许多小微成员单位存在‘用款频、额度小、信息杂’等特征。”山东港口财务公司总经理王伟强介绍,公司创新搭建融资便利体系,围绕港口物流、物资采购等高频业务场景,构建起多层级、差异化的产品体系。例如,“薪金贷”“订单贷”等专属产品专为中小企业设计,贷款审批更快、额度更灵活。截至目前,已覆盖成员单位小微企业50余家,累计投放资金超40亿元。“聚焦普惠金融,我们正加速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港航金融服务精准触达中小微主体。”王伟强透露。通过年内即将上线的全流程线上化服务,公司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与体验。
在产业服务的另一端,海信财务公司则积极发挥“金融合伙人”机制优势,为成员单位提供个性化、嵌入式的金融解决方案。每家成员单位都配备了专属金融顾问,深入一线,了解业务脉络,精准匹配金融工具,打通产业端与资金端的“中梗阻”。“我们公司的员工一人就是一支队伍,深入现场、了解项目、对接银行。”海信集团财务公司副总经理舒鹏表示,“把金融解决方案‘嵌入’业务环节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产融一体。”这种管家式服务不仅提升了响应速度,更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切实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专职副会长陶东平表示,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和深入服务,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把金融“活水”引入产业链末端,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稳步前行、蓬勃生长。
数字赋能提升融资体验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多家财务公司的关键词。无论是智能风控、在线放款,还是远程结算、动态资金监控,财务公司普遍正在以数字技术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体验与风险管控能力。
海尔财务公司通过构建“数据集市+指标规则库+风险决策引擎”三位一体的数据底座,将传统信贷业务升级为“全线上、全流程、秒响应”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在支持海外并购企业方面,还通过中外联动构建跨境融资闭环,帮助成员单位化解汇率风险、加速资金流转。在山东港口,财务公司上线“港小酷”智能客服,打通业务、统计、风控12项核心环节,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建成全省首个省属企业司库系统,与25家银行实现银企直连,“一点接入、全球可视”成为现实。
此外,海信财务公司在推进金融科技方面也持续加码。自2025年起,公司加快引入大数据与AI能力,在结算层面实现自动匹配最优路径,在风控层面构建动态模型。与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也让金融产品从“一次性贷款”升级为“动态授信+信用管理”组合,更加符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只有让服务更‘懂行’、产品更‘懂你’,中小微企业才会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安心。”吴大鹏表示。
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集团财务公司正成为联通产业与金融、总部与末端之间的重要枢纽。以“懂产业”的金融智慧为桥梁,以“数字+服务”的机制为支撑,一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赋能正悄然发生。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共有23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行业表内资产总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4.82%;负债总额为7.17万亿元,同比增长5.18%。一季度,财务公司向大、中、小、微型企业分别发放贷款1.4万笔、15.6万笔、14.1万笔和1.7万笔;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64.72%、18.00%、9.53%和4.16%。陶东平表示,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财务公司在服务集团主责主业的同时,全力响应国家号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不断深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仍将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