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闻网讯 日前,在南昌市政务服务大厅,前来办理企业开办业务的创业者李梓熙,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通过手机上传了一次资料,便一次性完成了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等多个环节。“太省心了!以前听说跑这些手续要好多天,现在手机一点,审批结果直接电子推送,还能免费邮寄到家。”李梓熙的惊喜体验,正是我市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了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智办”转变的缩影。
打通服务“快车道”
“过去办件事,手里揣着一沓材料,需要跑多个窗口。现在好了,很多事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解决。”在新建区,刚通过“政务晓屋”视频连线办理完公积金提取的市民赵敏感慨道。
这得益于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通过整合事项、优化流程、数据共享、部门协同,推动政务服务跑出“加速度”。我市着力破除部门壁垒、数据孤岛,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互通和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多个政务服务事项集成为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一站服务”。
目前,“南事好办”——“一窗搜索、一键到底、一呼秒应、一办即评”服务模式成为我市主要“掌办、网办”方式。全市“一网通办”率达95.84%,“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上线事项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公积金、不动产、银行环节等高频事项办理环节,材料从14份减至5份内,周期压缩50%以上。智能客服系统提供7×24小时在线咨询导办,已成为企业群众身边无处不在、无所不答的“数字政务助手”。
我市政务服务不仅追求“快”,更注重“准”和“实”,特别是在政策兑现领域,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我们公司在‘惠企通’平台注册后,没多久就收到一条短信,提示我们有一笔专精特新企业奖励资金符合‘免申即享’条件,无需提交申请材料。”南昌高新区一家科技型企业财务负责人王浩告诉记者,“我们只需在线上确认银行账户信息,奖金就直接到账了。这种‘无声’的温暖,让我们能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
我市通过深化数据共享和AI辅助,对涉企优惠政策进行精准画像和条件匹配,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主动申请、无需提交材料、无需跑腿奔波,即可“坐等”资金上门。截至目前,市本级“免申即享”政策条款已拓展至160余项,累计为12万家经营主体兑现金额超76亿元。
破除办事“地域壁垒”
为深入解决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的痛点,我市积极拓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朋友圈。
在南昌县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专窗,来自湖南长沙的在昌工作者刘星民,仅用了十分钟就完成了驾驶证换证申请。“原来还得请假回老家办理,现在直接在窗口提交材料,两地后台协同审核,新证直接寄到我在南昌的住址,省时又省力!”刘星民高兴地说。
目前,我市已与全国14个省份的25个城市建立了政务服务合作机制,先后发布了多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涵盖社保、医保、公积金、企业登记、公安交管等众多领域。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多种模式,打破了政务服务的地域限制,为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坚实的服务支撑,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传递政务“城市温度”
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我市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有温度的政务服务。
在南昌市民中心三楼的“南昌医保专厅”,设有醒目的“老年人服务专窗”,配备老花镜、医药箱等便民设施,并有导办人员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群体,部分社区还提供了上门办理医保社保认证等服务。
“我年纪大了,不会操作手机,还好大厅有工作人员帮忙,一步一步指导我女儿在手机上帮我操作医保缴费。”七十多岁的市民陈家福为政务服务的“慢关怀”点赞。线上,操作平台上线了“长辈模式”,字体更大、界面更简洁、操作更简单;线下,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保留并优化了人工窗口、绿色通道,坚决杜绝以技术手段剥夺任何群体享受基本服务的权利,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背后是干部作风的持续转变。
全面推行“好差评”制度,办事企业和群众可通过短信、评价器、二维码、小程序等多种方式对政务服务进行“一事一评”。评价结果直接关联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闭环管理,倒逼服务质量提升。今年以来,我市政务服务“好差评”好评率持续保持在99.8%以上。
(洪观新闻记者 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