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岁的李大叔,被高血压缠上好些年了。他每天忙忙碌碌,不是在工地上奔波,就是在为家里琐事操劳,日子一长,连按时吃降压药这么重要的事儿,都常常被抛到九霄云外。李大叔总想着,偶尔漏吃一两次,应该没啥大不了。可他万万没想到,这看似不起眼的疏忽,正一步步将他推向危险的边缘。

近来,李大叔老是觉得脑袋昏昏沉沉,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晕晕乎乎的,心脏也跳得慌,仿佛要从嗓子眼儿蹦出来。起初,他还强撑着,以为是干活太累,休息休息就好。可这些症状不但没减轻,反而愈发严重。有一天,他正走在路上,突然两眼一黑,整个人直挺挺地倒了下去。周围人见状,吓得不轻,赶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将他紧急送往附近医院的急诊科。
李大叔被推进急诊科时,医护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第一时间为李大叔监测生命体征,这一测,可把大家惊出一身冷汗。李大叔的血压高得离谱,飙升到了 195/110mmHg,心脏也像失控的小马达,心率快得不正常,还出现了心律不齐的状况。李大叔疼得直皱眉,口中不停地喊着头痛。医护人员不敢耽搁,马上为他安排了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李大叔的血红蛋白水平高达 190g/L,远超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也显著升高,意味着身体已经出现炎症反应。更让人揪心的是,肌钙蛋白 T 的值达到了 0.25μg/L,虽说还没达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但这已经明确提示心肌细胞遭受了损伤。

紧接着,心电图检查结果出来了,Q 波变得扁平,这表明心肌细胞正处于缺血的困境。随后的头部 CT 检查,更是揪紧了大家的心,片子上清晰地显示出李大叔脑部出现了明显的脑水肿。很明显,李大叔的心脏和脑部功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必须立刻采取措施进行救治。
鉴于李大叔血压异常飙升,且心脏和脑部都有损伤症状,医生们果断决定先进行药物降压治疗。他们根据李大叔的具体状况,精心挑选了硝酸甘油这种快速降压药物,同时,密切监测他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根据实时数据,精准调整药物剂量,只为让李大叔的血压尽快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一系列支持性治疗措施也同步展开。吸氧设备被迅速推到李大叔身旁,为他的身体输送着至关重要的氧气;心电监护仪紧紧 “盯着” 他的心脏跳动情况,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被医护人员尽收眼底。考虑到李大叔的心脑功能受损严重,医生们还针对性地给予了相关药物治疗,精心护理,竭尽全力保护他的心脑功能,防止进一步的损害。

在紧张的急救过程中,医生们和李大叔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才知道李大叔近期老是忘记吃药。医生们一脸严肃,耐心地给他们上了一堂 “用药科普课”,反复强调按时、按剂量服用降压药的重要性,还给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比如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设定好闹钟提醒自己定时服药,平时也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好习惯。经过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努力,李大叔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也逐渐趋于平稳。但这次惊险的经历,无疑给李大叔和所有高血压患者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在李大叔这个病例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因为老是忘记服药,导致血压像脱缰的野马,完全失控,最终引发急症,严重威胁到他的生命和健康。药物治疗本是控制高血压的有力武器,可要是患者不能好好配合,不按时、按剂量服药,那这武器就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可能让病情恶化,大大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错误服用降压药的危害
现实中,不少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患者像李大叔一样,不按时服药,漏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则自作主张,随意更改药物剂量,要么觉得多吃点病好得快,要么想着少吃点能减少副作用;更有甚者,还自行停药,觉得自己血压降下来了,就不用再吃药了。除了服药不规范,一些患者的饮食习惯也糟糕透顶。长期吃高盐食物,什么咸菜、咸鱼,顿顿不离口;高油食物也来者不拒,油炸食品、肥肉,吃得那叫一个香。可他们不知道,摄入过多的盐,会让体内钠水平 “蹭蹭” 往上升,身体就像一个吸满水的海绵,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自然就跟着升高了。
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血管壁就像被砂纸反复打磨,逐渐受损,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大增。高油食物同样是 “健康杀手”,会让血脂升高,进一步损害血管壁。这些错误的服药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就像两个 “捣蛋鬼”,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这其实就是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表现。而这种依从性差,极有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病情难以控制
降压药要想发挥最佳效果,得持续、稳定地服用才行。要是患者不按时、按量服药,血压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难以控制。这种血压的大幅波动,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打个比方,患者间断服药,血压就可能像弹簧一样,猛地反弹上升,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高血压危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卒中、心肌梗塞等致命后果。就像李大叔,因为经常漏服降压药,血压失控,最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药物副作用风险增加
降压药物虽然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但 “是药三分毒”,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像头晕、乏力、水肿等。要是患者不按医嘱服药,自行减少药量,或者服药时间不规律,就更容易出现这些药物副作用。而且,不合理地使用降压药,还可能让身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原本有效的药物,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治疗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失去了意义。

影响生活质量与治疗配合
高血压是个 “难缠” 的慢性病,患者得长期和药物 “打交道”,才能稳定血压。可要是患者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好,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就会增加,这不仅会让患者身体难受,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想象一下,整天被头晕、头痛等症状折磨,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而且,患者不良的服药行为,也会让医生和家属操碎了心,影响患者和医疗团队之间的合作,给治疗带来重重困难。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患者依从性差,病情控制不佳,就不得不频繁跑医院就诊,医生也得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更糟糕的是,患者因为不规范用药,病情恶化,可能需要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手段,这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依从性差,就是患者服用降压药不规范、病情控制不好的罪魁祸首。要想确保降压药发挥疗效,保障用药安全,患者就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养成规律、稳定的用药习惯,千万别中断服药,也别自行调整药量。同时,医生也得加大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力度,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提高服药依从性,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守护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千万别让高血压危象有机可乘。

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与应对
高血压危象,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不是小事。它指的是高血压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血压像火箭一样急剧升高,同时,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也严重受损,出现各种症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这是高血压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必须马上诊断,紧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高血压危象主要有急性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紧急情况这两种常见类型。
急性高血压危象,通常是指血压急剧升高的同时,还伴随着脑血管病变,比如高血压性脑卒中、高血压性脑出血等。而高血压紧急情况,则更多和心血管病变相关,像急性左心衰竭、主动脉夹层等。
高血压危象的发生,背后有其复杂的机制。患者长期患有慢性高血压,却没能得到有效控制,血管壁就像长期被侵蚀的堤坝,结构发生改变,内皮功能也出现障碍。而且,全身各个器官对高血压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弱。这时候,一旦遇到外界因素,比如突然的剧烈情绪波动,像和人吵架后血压飙升;酒精过量摄入,喝得酩酊大醉后身体失控;或者药物滥用等,血压就会像被点燃的火药桶,急剧升高。而那些已经 “疲惫不堪” 的器官,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于是就出现功能损害,各种危险症状也随之而来。在急性高血压危象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特别明显,可能会陷入昏迷,意识也出现障碍。而在高血压紧急情况里,患者则更容易遭遇心血管事件,像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高血压危象一旦发生,必须立刻干预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紧急降压,快速把血压降下来;控制各种症状和并发症,让患者的身体尽快稳定;努力改善器官功能,让受损的器官慢慢恢复;最终稳定患者的病情。在急性高血压危象中,常用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而在高血压紧急情况里,就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心挑选合适的降压药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对患者的密切观察和监测也至关重要。要实时监测血压,看血压是否稳定下降;监测心电图,关注心脏的跳动情况;监测血液生化指标,了解身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同时,要想尽办法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时刻留意肾功能等。一旦出现并发症,要迅速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疾病的一颗 “定时炸弹”,患者必须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危机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危象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预防高血压危象的关键,就在于加强高血压管理。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源头上减少高血压危象的发生。特别是要注意正确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千万别让错误的服药方式,成为健康的 “绊脚石”。

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方法
主动接受教育
医生会给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和降压药的相关知识,包括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像会损伤血管、影响心脏功能等;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它是如何像 “小卫士” 一样降低血压的;还有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患者通过接受这些教育,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心里有底了,对药物治疗的信心也会增强,自然就能提高用药依从性,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遵循个性化方案
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药物过敏史等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老年人和年轻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生活忙碌的患者和生活规律的患者,用药时间和方式也可能不一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让患者更满意,提高依从性,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所以,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千万别自行停止用药,也别漏服药物。

建立良好医患沟通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信任是否足够,对提高用药依从性起着关键作用。医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和需求,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是有任何疑问,比如药物的副作用、服药时间等,要及时向医生咨询,在医生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千万别擅自增减药量或者停药,这样既能让医生的治疗效果更好,也能让患者自己更有信心战胜疾病。
定期复诊与监测
定期复诊和监测,就像给治疗上了一把 “安全锁”,是保证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手段。医生通过定期复诊,能清楚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疗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定期监测血压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能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也能时刻提醒患者要坚持用药,降低治疗风险。为了防止忘记服药,患者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设置手机闹钟提醒自己;也可以把药品放在固定、显眼的位置,每次经过都能看到;还可以告诉家人,让他们帮忙提醒自己按时服药。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