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泉
“新时代来社会好,税惠助企发展高……”来自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马尾绣省级传承人韦应丽特地编唱了一首水族歌谣点赞税惠政策。
作为“文化千岛”的贵州,多彩非遗破界出圈正值盛况,而贵州税务则以政策活水和服务春风不断催发非遗守正创新的枝桠。 眼下,银税互动、合规指引等税务故事在非遗发展历程中随处可闻。
精准服务 疏税宣堵
在韦应丽的水族歌谣响起之前,她的马尾绣绣坊里充满此起彼伏的税法宣传声。
“直播卖货要记得开发票”“非遗衍生品销售别忘区分免税范围……”4月初,三都水族自治县税务局税宣服务队走进村寨,为当地非遗企业和绣娘详细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税费减免政策。

游客挑选非遗文创。人民网 陈洁泉摄
见已经70多岁的韦应丽理解起来吃力,税务工作人员赶忙用水语重复。得知韦应丽的绣坊有订单加工等业务模式,税务局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等操作流程,还送上《马尾绣企业专属税收优惠政策礼包》《非遗企业合规经营手册》等定制化税务服务指南。
“双语税课+服务手册”帮助企业顺利高效办税。近两年,这家带动200多名绣娘就业的非遗工坊累计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减免金额约5.6万元。“省下的钱可以用来开发新绣品。”韦应丽指着一枚马尾绣胸针说道,这些融合时尚的产品已打入上海市场,上个月又接到500枚胸针订单。
特别针对非遗企业等重点群体定制个性化服务机制,这样的税收护航行动正在全省铺开,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税务力量处处可见。
在黎平侗寨,税宣队员将政策要点编入侗族大歌在鼓楼广场传唱;在毕节大方,彝汉双语演示电子税务局操作清晰明了;全省税务部门制作苗、侗、彝、水等民族语言政策动画,覆盖数百个非遗企业……
不仅如此,2024年,贵州省税务系统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主抓手,推出30余条贵州“特色”便民办税措施,实现12366热线7*24小时不断档服务,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合规指引 护传承路
清晨,贵州毕节陈二平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炒制车间雾气蒸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豉素辣椒的生产线开足马力。
然而,这家年均消耗辣椒200吨的企业,曾因财务规范问题卡在了非遗申报环节。“多亏税务部门面对面精细辅导指引。”负责人陈琴书说。

税惠春风入侗寨。黎平县税务局供图
彼时,监测到该情况的毕节市税务部门第一时间派出“非遗管家”团队前来帮扶,从电子发票开具到电商平台报税等逐项辅导。
更加规范的纳税申报成为申遗材料中的加分项,“连续7年获评A级纳税信用就是我们的品质背书。”陈琴书说。不仅如此,该企业还享受到了农林牧渔所得税减免40.5万元。
“诚”风远航,在毕节市税务部门帮助下,该企业带动周边300多户椒农建立购销台账,助力当地传统技艺在合规经营下碰出新火花。
在黔东南岑巩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州石砚制作尽显手上功夫。“石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制作技艺和程序精密繁复,我们从选材、雕刻、打磨到装裱等,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细琢,保持每一方砚台的质量和水准。”贵州周氏龙派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永平告诉记者。
作为思州石砚第五代传人,周永平雕刻的砚台做工精细、品质优良,受到各界人士好评。“刚开始只晓得忙于业务,对生产经营的票据、订单合同、支付转账以及经营档案的管理杂乱,税务部门多次主动提示风险,耐心辅导,帮助我们规避了很多税收方面的风险,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周永平说。
从票据管理到合同规范,从财务核算到纳税申报,黔东南税务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服务为企业税法遵从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以来,周永平借黔东南“村超”“村BA”火热出圈契机,将“思州石砚”与黔东南文旅文化深度融合,推动公司产品销售突破200万元,企业享受相关税费减免超15万元,助力古砚产业焕发新生。
在贵州,这样的税企互动已成常态。近年来,全省税务部门大力扶持非遗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主动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合规享受政策红利,增强企业合规经营意识。
目前,全省税务部门建立了100余个非遗项目跟踪台账,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可视答疑,及时为非遗企业描摹合规发展画像。
银税互动 引源头水
天朗气清,威宁乌撒烤茶观光茶园一碧千里,层层翠芽交织着春日增收图景。
今年年初,威宁的乌撒烤茶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

韦应丽的马尾绣绣坊产品琳琅满目。人民网 陈洁泉摄
而眼前的威宁乌撒烤茶观光茶园,遍布茶林800余亩,平均海拔2214米,属于低纬度高海拔优质茶叶生长基地,集茶叶生产、观光采摘、科技示范、茶文化展示、茶产品销售和休闲旅游度假等一体功能。
“发展过程中,纳税信用红利充实了我们发展的底气和信心。”负责人蔡定群在介绍发展情况时连连点赞税惠政策,他介绍,此前公司收购茶青急需一笔流动资金,凭借A级纳税信用,通过“银税互动”贷到了贵阳银行“税源e贷”17万元贷款。
发展的资金源水有保障,目前,威宁乌撒烤茶观光茶园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探索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布局茶庄园、观光茶工厂等文旅融合项目,着手扩建厂房2000平方米。
“信用”变“真金”,这是贵州税务以“银税互动”手段助力非遗企业发展的生动案例。
针对非遗企业“轻资产、缺抵押”困境,近年来,贵州税务部门架起“以信换贷”金桥,将纳税信用与贷款额度挂钩,联合部分银行推出“非遗专项贷”等产品,不断为非遗企业精准注入“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省涉及银饰、刺绣、民族歌舞等行业“银税互动”贷款共计246户,贷款金额超过3700万元。
以引导合规经营为纸、精细服务为笔、银税互动为墨,贵州税务部门立足税收职能,持续赋能非遗传承发展,全省各地非遗企业在合规经营中不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