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棚里芬芳四溢,红色旅游专线上大巴车络绎不绝,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闹......行走在“红色堡垒”代庄村,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两年前,这个深藏孟良崮山脚的小山村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境。如今,在市派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代庄村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片区联动”发展路径,2024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
“红色堡垒村”来了“兵书记”
代庄村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组建地、山东军政委员会、山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临时总队成立地,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然而,丰富的红色资源长期沉睡,开发停滞不前,陷入“有资源、无产业,有故事、无体验,有游客、无消费”的困境,村民戏言“守着金山要饭吃”。
为有效激活代庄村的红色资源,按照“人岗相适定村”的原则,统筹考虑派出单位职能定位与帮扶村发展需求等,选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孙富彬到代庄村任第一书记。“我在单位主要负责‘双拥’工作,本身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所以来到咱村就感觉特别亲切……”在驻村见面会上,孙富彬这样介绍自己,“红色堡垒村”和退役军人适配度拉满。

到村后,孙富彬一头扎进村里,无论是邻里矛盾、干群关系,还是村庄发展、意见想法,都装到心里,记到民情日记里。一次日常走访中,村民的一句话引起了孙富彬的注意:“学校组织孩子外出研学,我看还不如我们村,咱村好好发展发展,不比他们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孙富彬顿时眼前一亮,一个发展红色研学的念头在心中形成。
思想捋顺了咱就奔着目标干!
红色研学既要有故事又要有载体,展馆建设是必然之需。建展馆就涉及拆迁腾空,部分村民心存疑虑,孙富彬就和村干部去户里做工作,一趟不行就两趟、三趟……终于,房屋搬迁问题顺利解决。“拐过弯儿”的村民们把村庄的建设当成自己家的事,有的推来了家里的小推车,有的拿来了家里的老蓑衣,一件件、一样样……,展馆有了新模样。展馆建好,留住人是关键。“我们要争取让游客在代庄吃一顿饭、住一晚民宿、看一场演出、带一份土特产”这是孙富彬定下的“四个一”目标。




围绕“沂蒙乡俗文化打卡地和红色文化体验地”定位,代庄村建起了沂蒙大食堂,酱油坊、豆腐坊、馒头房、酸奶铺子等带有浓浓怀旧气息的店铺齐聚民俗美食一条街;孟良家园、青山民宿环境优美,为游客提供栖息山野、共枕天地的休闲体验;春节庙会、文艺演出赢得台下满堂彩……在这里,沂蒙特色风俗、食俗、乡俗与红色文化碰撞融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辐射带动整个片区掀起红色文旅热,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0余万元。
孟良崮下绽放“美丽经济”
代庄村两面环山,1545人的村庄常住人口只有900多人,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传统种植收益微薄,产业如何发展是摆在孙富彬面前的问题。
产业发展,找准路子是关键。孙富彬带着土壤样本三赴省农科院,确认弱碱性沙壤适宜玫瑰种植,他又“三顾茅庐”邀请在外经营花卉基地的“归雁”人才李文元返乡,一场“黄土生金”的实验就此展开。
然而,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赵大爷第一个反对:“种花能当饭吃?万一烂在地里,找谁赔?”孙富彬动员党员户带头流转土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以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收益按“433”分配,40%归农户,30%归集体,30%用于再生产。有了合作社的保障,党员群众逐渐打消了顾虑。2024年春,30亩玫瑰花破土而出,年产鲜花80万枝,亩均收益突破2万元,带动集体增收20万元。
有了成功经验,一鼓作气发展多项产业。在孙富彬的规划指导下,党员干部齐心协力盘活村内多处闲置宅基地,分批建设清廉金融馆、革命主题小院等研学设施;探索“前店后厂”模式,建设74套沿街商铺;联动东高庄红色文旅项目,打造“红色研学片区”,积极融入全县文旅大格局……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代庄村讲大局、作奉献、是标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也要党群同心、实干笃行,让代庄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站在新建的观景平台上,眺望着连片的大棚与远山,孙富彬目光坚定如初来时那般。

(来源:临沂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