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请期待。

南北差异下夜间经济透视
□ 王旭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是对文旅消费的时间延伸和空间拓展,目前已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仅能丰富产品内容供给、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张,还能扩大内需市场、释放消费活力。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达到1.91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21.7%。不论是居民还是游客,2021年以来夜间消费的金额及笔数占比都在持续上升。可以说夜间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和生活的缩影,其繁荣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活力和实力的标尺。
夜间经济的发展新态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形态,夜间经济呈现出夜间出行持续活跃、客流量持续倍增、联动效应持续展现、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等特征,各地持续发力夜间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
从发展空间上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消费需求的增长,夜间经济发展空间上从核心大城市向地级市、县城乃至乡村扩张延伸,呈现出全域布局的态势;
从业态内容上看,夜间经济开始从夜间观景向多维夜间深度体验转型,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
从消费模式上看,从夜景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消费拓展,面向青年一代的多元化、体验式消费越来越占据主体;
从建设主体上看,夜间经济从政府主导建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各类主体投资夜间项目的热情高涨。
近年来,我省各地也涌现出一些点亮夜间经济的标杆项目,对地方经济和知名度起了快速的拉升作用,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如2024年以来临沂市新琅琊不夜街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单日最大客流量超10万人次,引流激活街区及周边商业入住率、客流量、销售额分别增长45%、120%、135%,成为现象级的夜间文旅项目。2025年东平大宋不夜城春节假期接待游客39万人次,大年初一游客量突破8万人次,被誉为山东夜间旅游新地标。

东平大宋不夜城
从南北差异加以透视
由于地理气候、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管理等各种原因,南北方在夜间经济发展上存在诸多差距。南方气候温润,生活方式闲适,夜生活持续时间长,消费者参与夜生活意愿强烈,夜间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北方气候寒冷,长期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观念导致尚未形成夜间室外消费的习惯,夜间消费市场发育较为缓慢,夜间经济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
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全国夜间消费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和长沙,北方仅有两座城市上榜。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南方城市已拥有特色的夜间经济品牌与明确的发展战略,城市夜间综合配套设施完成整体升级,夜间经济娱乐化水平能与国际知名城市相媲美。就山东与南方相比来说,夜间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痛点难点较为突出:
一是氛围不足。城市尚未形成夜生活的优雅环境和休闲氛围,能满足青年一代夜生活需求的沉浸式场景和夜间时尚娱乐区较少,夜间经济发展平台和综合供给体系尚未建构起来。
二是创新不够。山东各地夜间文旅项目竞相闪亮登场,但同质化的模仿跟风很难成就爆款,具有全国亮点的创新型夜间项目匮乏,地方文化特色难以展现,面临消费升级的大众市场,夜间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急需深入打造。
三是运营不强。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落伍,主体活力释放不足,夜间消费项目碎片化特征明显,经济链条构建不全,综合收益和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四是配套不全。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夜间经济社会化支撑力度弱,配套服务设施捉襟见肘,供需失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重庆洪崖洞的夜间氛围营造
因地制宜发展夜间经济
山东发展夜间经济既需要学习南方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又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充分结合本地的自然文化资源,打造更加富有齐鲁特色的夜间经济新亮点。
架构夜间经济发展平台。将夜间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扩大消费的重点工程来对待,在摸清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等级、能级进行整体谋划,确立夜间经济的核心定位与发展布局。推进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与商业资源有机联动、城市基础设施与夜间经济有效配置,充分利用地标建筑、传统街区、文博场馆、娱乐设施、购物商圈,对标国际先进做法,有机嵌入国际化时尚元素,营造夜生活整体环境氛围与现代品位,打造兼具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动感的夜间特色空间,构建夜间消费的核心商圈和集聚区,牵引夜间经济转型扩容和提质增效,带动整个城市夜间经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能级。
创意夜间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把在地传统文化、特色非遗民俗等元素融入市集、街区、场馆、商圈之中,实施产品提升、业态创新、场景营造、微体验升级,打造具有创新性、辨识度和轰动性的夜间经济项目,生成更多具有本土生活化禀赋的夜游、夜娱、夜秀、夜食、夜购、夜健、夜读沉浸式文化场景,引入创造诸如“创意餐厅、深夜食堂、潮流夜市、24小时书店、无人超市、文创市集、光影演艺”等各种新型消费模式,达到消费者所追求的“文化仪式感”及其“在场体验”,推动各地夜间消费既旺丁又旺财。同时将夜间消费场景营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夜间经济赋能,推出沉浸式剧本杀、研学夜游、潮玩娱乐等文旅新玩法,创造消费新体验,吸引新生代年轻人。
发力打造夜间经济品牌。通过营销引动、网红爆点、文化认同等多种方式提升夜间经济品牌影响力。组建短视频营销平台,加快实施直播推荐、自媒体共享等新型营销,加强与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投资、制作公司合作,打造网红品牌和时尚品牌,策划现象级夜间营销事件,邀请网红体验官线上联动,抢占流量高地,提高夜间经济品牌的关注度。结合季节特点和传统节日活动,大力打造文化认同感强、地域内涵丰富的夜间活动品牌,培育夜间文旅IP,吸引外地游客的注意力,激发本地居民的共鸣,将特色化的在地文化、夜间消费模式推向更大的受众面,保持品牌的长盛不衰,促使夜间经济循环格局的形成。
激活夜间经济体制机制。针对商业性很强的夜间经济,要积极引入市场主体,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提升市场开放活跃度,形成富有市场活力和发展生机的夜间经济商业系统。同时作为一项涉及城市商业、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治安、环保等多个部门的新经济形态,要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设夜间市长、夜间区长、掌灯人、夜生活执行官、夜间CEO等;加强夜间经营环境的多部门协同监管,鼓励出台夜间经济扶持发展政策,顺畅夜间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审批,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夜间消费环境;推动精细化服务,提升夜间经济的综合治理能力,协调政府、企业商家、居民、游客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诉求。
综上,山东夜间经济发展机遇良好,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阶段,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统筹投资决策、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一体化,发挥政府部门和民间企业家的双向智力,深入挖掘地域特质文化元素,不断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